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美濃 果然紅鄉野學堂 打工換宿心得- 張家維 2015年 5月


果然紅鄉野學堂 打工換宿心得- 張家維

六年多前,初出進入研究所的我,因為何明修老師《綠色民主》一本書而開啟對環境議題的興趣,還記得當時是負責報告〈貢寮反核四與美濃反水庫〉一文,上網搜尋製作投影片的相關照片,馬上印入眼簾的是身著客家藍衫、手執油紙傘的婦女們集結在立法院門口抗議的畫面。她們頭綁反水庫、救子孫的標語、手拿抗議白布條,眼神堅定、無所畏懼,令人肅然起敬。

那幅畫面是1990年代的事了,沒想到事隔20年,美濃鄉親還需要乘著夜行巴士、連夜北上堅決表達不要美濃水庫的立場。其實,我和絕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內心是矛盾複雜的,一方
面覺得很幸運能親身參與反水庫運動,盡那麼一點棉薄心力(怎麼這麼巧,剛好這個時候回美濃打工換宿〉,但另方面則對解決問題能力低落的政府感到憤怒和沮喪。每逢缺水就重提對環境生態、住民身家安全有極高風險的美濃水庫,而非從承平時期就亟思多元取水的方案並予以落實。

這是我在美濃打工換宿Day3發生的事。

換宿Day1,因為佳蓉是「美濃客家產業工作坊」這門課的助教,所以當小跟班、一起去旁聽做記錄。參與的農民朋友將近20位,有的是已經在耕作有機、有的是對轉作有機感到恐懼的慣型農夫。彼此意見往來,讓我想到《夏子的酒》其中一話的〈寒冬聚會〉,夏子在和村民討論是否要中止農藥空散的事情而引起爭辯,有人認為種有機是為了身體健康避免農藥所苦,有人則反駁種有機不敷成本浪漫唱高調,但也有人呼應夏子認為慣行耕種使用農藥也所費不貲?

把場景拉回美濃客文館的課程現場,有位農民是這麼說的:如果種得面積較少、但品質提升可以賣更好的錢,因此可以和大面積種植慣行賺一樣的錢,那為什麼不朝種植有機邁進?

大家對於身為農家的自我解嘲倒是有志一同,收成的利潤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成本要用在農藥肥料等資材,三分之一要花費在請人工。收入不豐之餘,年紀大了還要花錢去做人工關節、或者可能因耕作時常吸入農藥而要常跑醫院。突然意識到使用農藥跟罹癌的關係,不知道有沒有這方面的流行病學研究?

換宿Day2的晚上,和元鴻、佳蓉、陶食居的旺哥、美君、及社大、協會的新夥伴,一起去黃蝶翠谷的母樹林夜間觀察。韋佑是尋找飛鼠達人,而我這次則是一償宿願地看到了撒狗」(蛇的客家話),而且還是從自身腳邊發現的,可以稍稍彌補因乾旱而未見到藍灰澤蟹之憾。至今都還記得兩年前的某一晚,在母樹林裡的一座小橋邊,親眼看剛孵化的迷你螃蟹一隻隻地從媽媽的蟹螯中竄出,滿腹好奇地想探索這世界,但又不敢離太遠的模樣,實在是太可愛了!澤蟹媽媽抱了一肚子的卵,一旁的我們則是一肚子的感動。

而這幾天在果然紅鄉野學堂打工換宿主要工作是整理六分田的石砌田埂。我和佳蓉大約在清晨六點時下田(跟絕大多數勤勞的美濃農民比起來算晚了!〉,工作時採分頭並進。兩人分處於兩梗的兩端,或揮著鐮刀割草、或用手握住雜草底部連根拔起,彼此慢慢地往中間挪移。一起勞動有個陪伴不孤單,但又能專注當下,互不打擾。

大約八點多時,佳蓉會回家準備早餐,我們會並肩坐在田埂邊或是伯公壇前的石階上小憩片刻、享用早點。我特別喜歡這個時刻。勞動後的早點往往特別美味,揮流後吹拂到的微風總是特別沁涼,久違的好友靜下心來好好聊聊,更是特別的彌足珍貴。

元鴻說,天起暖和、雨水多時,大約每兩個月都要整理一次石砌駁坎,免得雜草長得太茁壯,破壞田埂的結構。除了田埂上的平緩部分,側邊的雜草都需要親自用鐮刀去割草,我和佳蓉兩人花了三個清晨的時間,讓六分田駁坎邊石塊一個個露出來,清爽多、也美多了,覺得很有成就感。這不僅關乎生態、也關乎美學。

如果不去在乎農田的生態、也不在乎農村的美學。的確,水泥化的田埂,是最一勞永逸、也最有效率的方法。而生態和美學這種無形、不會立即有經濟產值的資產,何時才能被正視?也唯有大家都能重視這件事,我們這些看似笨拙的勞動」才能彰顯出其意義和價值。

就像刻畫琵琶湖岸日本人家如何生活的里山影片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在那個山間的小村落,沒有過多人工化的圳岸,雜草容易蔓生,水中的魚蝦也樂把這裡當天堂。每當到了夏天,琵琶湖岸的人家會一起齊心協力整理圳溝裡的雜草,這是他們共同的傳統和默契;而當大人在整理圳溝時,小孩子則在圳上圳下跑來跑去,捕捉魚蝦、打水仗,這將是他們永遠深烙在心的美好童年。

究竟要到什麼時候,農村勞動所掙得的價格才能反映出她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呢?

修葺石砌駁坎、打理胡亂思緒、也整理著自己的過去與未來。

謝謝這畝被捧在山巒窩心上的六分田,
謝謝果然紅,謝謝元鴻和佳蓉。


美濃反水庫



2015年美濃反水庫

美濃反水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